高举旗帜 踔厉笃行 在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江西省计划生育协会立足主责主业,始终聚焦人口发展这一“国之大者”,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为推进江西省人口高质量发展学思践悟,踔厉奋发,奋力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效、走在前列。
一、学思想,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发展,审时度势,聚焦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解决少子老龄化和提升人口整体素质等重大问题,不断优化生育政策,相继出台了二孩、三孩生育政策,完善配套举措,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中,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摆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5月5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说明了现代化的支撑是人口高质量发展,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精准研判了“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指出,“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口高质量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人口高质量发展,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创造有利于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这一系列科学论述和应对策略,是对人民群众价值追求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时代引领,是对高质量发展理论的又一次丰富升华,为我国新时代人口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也体现了我国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的重点将转向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本和人才红利,“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人口发展与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禀赋等相适应的全局观念与系统思维。
二、重实践,深刻认识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成为世界人口大国,人口红利得到有效释放。2022年,我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再生产类型由“过渡型”转向“现代型”。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
我国人口发展虽然进入负增长阶段,但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由于受教育程度增加、婚育年龄推后和育龄人群持续减少,加上生育理念改变和养育、教育成本上升等原因,我国人口发展将在较长时间呈负增长的基本态势。同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联合国预测,2035年前我国人口规模可保持在14亿,2050年前保持在13亿以上,在21世纪内仍居世界前两位。因此,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就业和公共服务仍然存在较大压力,保就业、保民生仍是党和政府关切的重中之重。
我国人口规模虽然将逐渐减少,但人口红利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随着人口基数的逐步下降,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的承载压力和就业压力有所减轻。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国民收入达1万美元,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14亿多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庞大的消费市场规模。同时,60岁及以上人口现已超过2.8亿人,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银发经济将异军突起。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不断增加,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也将长期存在,人口红利同样长期向好。
我国人口再生产模式虽然发生转变,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地位没有根本改变。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我国的突出优势。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但人口规模巨大是基本国情。根据预测,未来15年,我国0—17岁人口缩减1亿左右。我国现有劳动力近9亿,未来十几年,每年将减少劳动力约2000—2500万,新增劳动力约1500万,劳动力供给资源依旧充沛。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都将稳居世界各国前列。
充分认清我国人口形势的新变化、发展的新趋势,对于落实“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意义重大。面对人口新形势,既要坚定信心,更要积极应对,全局性谋划、系统性部署,大力推动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三、建新功,用新思想引领江西省人口事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向往,对自我人生价值和家庭建设有了更高追求。调研表明,健康、养育、教育成为制约家庭建设、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三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按照“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的要求破解难题,着力打造人口发展和生育友好高地,不断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在总量充裕上出实招,不断优化完善人口政策支持。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是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近年来,江西省出台了一系列生育支持的硬措施,营造了软环境,如通过“赣服通”平台建设“婚育户一链办”,推动生育三孩的费用纳入生育保险待遇支付范围,将“无痛分娩”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等。今后,仍要加大激励政策支持。一要建立与当前婚育现状相适应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当前,“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仍是社会主流婚育观念,我国一孩生育率从2019年的0.7降到2022年的0.5,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江西的情况基本类似,能生且愿意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数量逐步减少。因此,要精准聚焦,研究建立尊重女性生育价值和女性职业关怀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重塑育龄人群尤其是年轻群体婚育观,守住一孩生育基本盘,循序渐进引导二孩三孩生育,平缓总和生育率下降趋势。二要建立与群众婚育需求相适应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调查显示,我国育龄妇女2021年平均生育意愿已下降到1.64,但2021年我国实际生育水平只有1.15。江西省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婚假、生育、养育、教育一体化的生育支持政策,将进一步健全完善与群众婚育需求相适应的优化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缩小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的偏差。三要建立与家庭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我国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家庭平均人口由4.4下降至2.62,家庭养老抚幼功能逐步弱化。江西省将新时代婚育文化作为助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引导树立健康婚育观、家庭观。成立人口与生育托育协会,全面加强生育托育服务行业管理,扩大普惠性托育、学前教育有效供给,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家庭社会功能,促进家庭健康发展。
在素质优良上下实功,不断深化人口高质量发展策略。全方位提高人口质量,厚植人口综合竞争力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要加大婚育服务体系。江西省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关爱生育全过程”健康发展道路,妇幼健康主要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进一步加大婚前检查、孕前孕中保健和出生缺陷的预防、监测和管理,大力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和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从源头上提升人口素质。二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体现教育公平、教育本质,建立有效减少“内卷”的动力和机制,切实减轻教育成本和教育负担,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三要厚植传统先进文化。江西省有优秀的生育文化和家庭文化底蕴,要发挥江西千年历史文化优势,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通过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双向发力,助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理念、民族情怀、道德观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筑牢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和文化根基。
在结构优化上见实效,不断推进人口结构和分布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要切实解决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带来的问题。一要坚持结构分布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间人口均衡布局、合理集聚、有序流动,精准做好各项管理服务,着力解决区域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践行积极老龄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二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针对性地完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规模和分布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相适应,根据人口流动新特点,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抓住人口减量发展蕴含的新机遇,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三要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绿色发展。顺应人口发展变化新趋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需求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跃升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人口与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生态、区域等政策形成系统集成效应。完善人员编制、土地供应、财政转移、公共服务与人口增减挂钩机制,促使各区域常住人口的数量、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劳动年龄人口的结构、人口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更有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健康发展。
来源:《人生》杂志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