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关怀 七彩云南
——写在云南省计生协成立30周年之际
3月12日,北方春寒料峭,而踏上云南的土地,如同电影镜头突然跳跃转换,感觉像蒙太奇,让人惊奇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里草木葱茏,满眼是绿色和鲜花。省计生协的张美合说,如果不是山区高寒的地方,云南人冬天不用穿羽绒服,很多人一件羊毛衫就能过冬,年轻人穿得更少。3月中旬,北回归线以南已是34℃。由于气候的原因,这里的孩子身体成熟得早,进入青春期的时间也比北方的孩子要早,婚育文化与北方相比,自古以来就有很大区别。同时,由于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几乎没有污染。因此,民风淳朴,传统保留,人民善良。张美合的话,在我后来的采访中得到印证。
一位不领工资的社区书记兼计生协会长
玉溪市红塔区李棋街道下赫社区有个人叫代宝盛,今年50岁,是社区计生协会长。代宝盛像许多云南人一样,喜欢抽水烟,在咕噜噜的响声之后,他抬起头笑着对我说起他自己和社区的情况。代宝盛弟兄姊妹6人,小时候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没有资格被介绍到外面的工厂做工人,只好在家务农。长身体的时候,孩子们都能吃,那时一个工分只有8分钱,每年生产队分红,一年的工分还不够口粮钱,反而欠下生产队的钱。父母为了喂饱6个孩子,年年向别人借钱。贫穷和饥饿,伴随着代宝盛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他感慨地说,那时每顿饭都要先吃一碗红薯才可以吃米饭。改革开放给贫困的下赫村带来了光明,代宝盛先是外出打工挣了点钱,而后又干起了建筑工程,跨进先富起来的人群。20多年下来,代宝盛有了丰厚的积累。几年前,村里人选举他做下赫社区的主任。代宝盛上任之后整顿风气,建章立制,从制定政策时就对计生家庭进行倾斜,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人有许多福利绑定,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超生的孩子则不能享受社区福利,还设立了独生子女成长奖励助学金,等等。这里素来就有男女平等的民风,代宝盛说,我们这里有许多上门女婿,大家没有歧视现象,很多上门女婿都当上我们这里的干部了。下赫社区的老百姓都给代宝盛竖大拇指,但代宝盛让人竖大拇指的地方还多着呢。
他当书记以来,不要一分钱的办公经费。他对我说,他的每一根铅笔、每一块橡皮都是自己掏钱买的。跟他一起工作的人说:“代书记是不领工资的干部,他把自己应得的工资都捐给了社区养老院。”更令我感动的是,代宝盛富起来之后,每年都要资助计生家庭的贫困学生。他每年从团市委要来考上大学的贫困大学生名单,从中选人给予资助,直至大学毕业。前前后后已有10多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受过他的资助。我问他总共拿出来多少钱了,他说大约有十几万元。
我问代宝盛:“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答案十分简单:“小时候穷,现在富了,就想帮助别人。我穷过,知道穷的滋味。”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代宝盛喜欢帮助穷人,别的地方不认识他的人,有了困难也来找他,代宝盛问清情况以后从未让来人空手而回过。
我问他:“你原来的企业还在干吗?”他说企业还在,交给了亲戚管理,只是这几年业务已经萎缩了。代宝盛已有退隐之心,打算社区班子换届时请大家不要再选他。我问要是大家一定要再选他呢,他苦笑着摇摇头,没说什么。
因为地处玉溪市郊,下赫社区已没有什么耕地,集体的经济支柱是汽车销售、物流业、商贸、饭店服务业。全年集体的经济效益有600多万,8个自然村总人口3400多人,去年计划生育率100%,农民人均纯收入13257元。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环境下,下赫社区计生家庭和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代宝盛和他所在的社区计生协,较好地发挥了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下赫社区创造和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个与少数民族青少年零距离接触的青春健康项目
地处偏远省份的少数民族如何生活、如何实施计划生育、如何开展青春健康工作,他们的婚育文化又是如何,深深吸引着我们这些内地人。
嘎洒镇是新平县的一个偏僻镇子,也是花腰傣聚居的地方,在距离玉溪市200多公里的深山里。我们清早出发,到达那里的嘎洒中学已是中午。为了让我们见识一下花腰傣的民族服装,采访对象都穿上了他们的节日盛装。
在学校的活动室里,两个花腰傣的初二学生坐到我们面前。一个是来自曼贵寨的陶楠,一个是来自磨刀寨的杨睿。陶楠是独生女,杨睿还有一个两岁的弟弟(按照当地的计划生育条例,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她们的家庭都是这里的计生户。
陶楠是班长,学习成绩好,在班里威望很高。我问她:“你妈妈为什么不再给你生个弟弟?”她说:“我们这里男女都一样,花腰傣男女地位平等。”陶楠的父母已经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作为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家庭,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只生一个,这让我很惊讶。我问她:“我见过版纳的傣族男人都姓岩,女人都姓玉,你们为什么都有自己的姓?”陶楠说:“我听妈妈说,花腰傣是王族后裔,其他的我也说不清楚。”后来我查阅了资料才知道,傣族的王族、贵族、土司都有自己的姓,但其中很多具体情况,即使现有资料也说不清楚。我问她们,家里每个月能给多少零花钱,她们说30元。我又问她们,有没有连这30元也没有的学生,她们点头说有。
我从负责学生德育教育的老师那里了解到,嘎洒中学是封闭式教育,学生无论住得远近,都要求寄宿,一年下来要2000元左右。这里地处偏远,孩子们的青春期教育还属于比较闭塞的初期阶段。女生初入校时,不知道怎样融入集体生活,连在公共浴室洗澡的经历都没有。女孩子来了初潮,不知道使用卫生巾,也不好意思去买,初一年级刚入校时这些都要教给她们。到了初二,变化就大多了,好像刚刚睁开眼睛,看到了世界的神奇和多彩,学校老师的责任也愈发重了。到了初三,少男少女开始相互吸引,早恋的情况也多了起来,所以,青春健康教育在学校尤为重要。在没开展青春健康教育之前,学校里曾经有个女孩子怀孕了,自己都不知道,发现时已是大月份胎儿,不能再做流产,只好辍学。虽然是个案,但对学生本人来说,会影响她的身心成长,甚至影响她的一生。
青春健康教育在云南省普遍开展起来,在我们赶往嘎洒中学的前一天,玉溪市第二职业中学开展的青春健康教育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副校长唐勇是个资历很深的教育工作者,他所在的学校四年前也曾有过女生早恋怀孕的情况,发现之后到上海做了人工流产,最后不得不退学。发生这样的事情,学校和家长都很痛心。青春健康教育,面向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和性知识普及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者在不提倡早恋的前提下,告诉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如果发生意外应该怎么办。唐副校长告诉我,青春健康教育就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玉溪市第二职业中学开展青春健康教育之后,配置了青春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师,设置了心理咨询室、情绪发泄室、青春期教育课堂,购置配备了人体解剖图和人体教学器具。通过这些教育和活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也不再被早恋所困扰。二职高让我感到了学生心态阳光,积极向上。
面对嘎洒中学花腰傣的陶楠、杨睿,我的问题问得直率了些,我问陶楠:“你是班长,有男同学追你吗?”陶楠说没有。我说女生班长应该是男生的“众矢之的”,真的没有人追吗?她说也许是因为她平时比较凶,别人不敢吧,陶楠的话让在场的人都笑了。活动室外的操场上,学生们正在上体育课,他们没有穿传统服装,看不出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老师说学生中有20%~30%是花腰傣族,还有彝族、哈尼族、回族以及汉族。30多度的气温下,孩子们小脸通红,每个人都洋溢着健康向上的情绪。
负责青春健康教育的吴老师告诉我,嘎洒中学的青春期健康教育主要是普及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伦理、性法制、性审美、生殖健康及安全教育、人口国情国策、性传播疾病预防等青春期健康相关知识。学校把“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中,经常组织开展以青春期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演讲、征文、知识竞赛、影视播放、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围绕青春期健康教育的相关主题和学生关注的成长问题,结合花腰傣民风民俗,在各个班级定期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进行学习和交流。学校还设立了固定的咨询室和活动室,设置咨询信箱,用花腰傣语言为学生释疑解惑,开展心理疏导。
在云南,全省16个州市相继成立了青春健康项目领导小组,各级计生协通过“生育关怀——青春健康”活动的实施,不仅在学生中宣传了人口计生国策,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许多人对青春健康的看法因此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认为性教育无所谓,变为主动邀请计生部门进行教育;一些家长对青春期性教育,也从怕孩子接受不了、怕起反面作用,变为主动学习,活动取得明显成效。青春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青少年性教育,使学生在人口问题、性健康问题、婚育等方面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增强和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一条引导帮助计生群众脱贫致富的门路
普洱市思茅区的江城县南屏镇有个寨子叫曼歇坝村,村计生专干孔广云20多岁时嫁到了这个彝族寨子,她家本身就是计生户,她做计生工作也已经19年,亲眼见证了这里的农民在政府和计生协的帮扶下摆脱贫困。我请她讲了讲她自己的情况。孔广云家里种着10亩茶园和8亩咖啡,去年茶园收入2万余元,咖啡由于下霜减产,只收获了4吨,卖了3万多元。她家的生活水平在当地属中等,也就是说,村里大多数家庭都有这样的收入。我问她,计生协给过她们什么帮助?她说,协会开展的救助贫困母亲项目和帮扶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幸福工程项目小额贷款,由过去的3000元提高到今年的1万元,这1万元给她们筹措资金、发展生产帮了大忙。我问她,贷款都还得上吗?她说都还得上,没有拖欠的。幸福家庭的创建与实施,让许多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群众脱贫致富,过上了好生活。孔广云所在的村寨是这样,玉溪乃至云南其他地方也是这样。
玉溪市红塔区小石桥乡有个玉苗村,六组的独生子女户曹玉龙家,是一个有着致富头脑的有志家庭。一直以来,曹玉龙瞄准城市居民对小石桥乡生态作物的青睐,很想发展蔬菜和瓜果运销,但苦于缺少资金。区计生协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组织乡、村计生协对曹玉龙的运输项目计划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一致认为,曹玉龙夫妻俩有驾驶技术,又有经济头脑,而这个村多数农户种植的农产品有外销需求。就这样,由曹玉龙本人自筹资金1万多元,由区计生协帮扶无息贷款2万元,购买了一辆江淮牌两吨运输二手车,进行生态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在昆明市、玉溪市等地的运输交易,曹玉龙当年年纯收入就达3.7万元。玉溪市蔬菜种植基地通过一家蔬菜公司了解到曹玉龙的情况后,主动上门与他签订运销合同,进行长期合作,目前他的年收入已达20万元。
同是这个村一组的双女户期家荣,在发展经济中看准当年苞谷价格低廉,可降低养猪成本,于是他自筹资金3.5万元,购买了15头小猪进行饲养,当年纯收入1.3万余元。尝到甜头后,夫妻俩想扩大家庭养殖业的规模,改变经济状况,但苦于启动资金不足。区计生协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带着帮扶资金和技术人员来到期家荣家里,帮助他们总结养殖经验,并建议他们改变以往养殖品种单一的情况,在养猪的同时,再养些鸡。期家荣自筹资金3万元,协会帮扶无息贷款5万元,把原本简易的养猪圈改建为初具规模的养殖场。2013年,期家荣养殖生猪130头,母猪10头,鸡200余只。总体来看,自2009年以后,他家年平均肥猪出栏150头,纯收入达10万余元。
计生协通过对这两个家庭的资金技术帮扶,使得他们这几年的经济收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均收入分别由帮扶前的2340元和2230元,增加到10万元以上,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他们逢人便说:“是计划生育协会帮我们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计生协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在我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雪中送炭、雨中送伞。”
云南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但恰恰是它的欠发达使得这里的人们保留了更多的质朴与纯真。
我们走过的地方,很少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大家都在遵循着古老的生存秩序,无论一个村子还是一个寨子,只要有人响应党的号召只生育一个孩子,全村全寨的乡亲们都会纷纷效仿。计生部门虽然已不再提倡育龄妇女进行结扎,但仍有人看到别人结扎自己也去做结扎手术。
计生群众单纯得心无旁骛,在西双版纳勐罕镇,我们采访了一户傣族家庭,女主人叫玉的,她的独生女儿已经参加工作了。我们问她能生二胎为什么不再生了,她开着玩笑说:“老公不给我呀!”玩笑过后她说,因为寨子里大家都是生了一个就不再生了,她们也就不再生了。我问她,不想再要个男孩吗?她说她们这里男孩女孩都是一样的,傣家人不重男轻女,女孩比男孩还要受宠。
玉的的左手打工时因被卷进机器做了截肢,此前,计生协为像她这样的计划生育家庭上了计生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出事之后她得到了较高的赔偿,减轻了她的经济负担。玉的的案例让寨子里的人都给自己的家庭上了保险。说起保险,云南省计生协可谓是全国做得较好的省份之一。2013年7月,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纳乡弯角村村民任明友、金保凤夫妇在上山劳动途中遇到野象,妻子金保凤被野象踩死,丈夫任明友捡回了性命。和玉的一样,因为计生协为他们上的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使他们的赔付及时到位,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的补偿。无论是玉的还是任明友,在得到补偿时的意外和感激之情让我从边疆省份计生群众的身上,再次看到了淳朴的民风。这样的淳朴,不仅仅是在偏远乡镇,在昆明市也是如此。西山区失独母亲李兆敏的女儿在一次意外中受了重伤,在医院躺了十年,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十年中,老公离她而去,母亲业已过世。女儿走的时候,李兆敏的父亲也因孩子的死亡而撒手人寰。人生的苦难几乎都让她赶上了,但她善良淳朴的心中,竟没有怨天尤人的负面情绪。她自己生活困难,却把计生协和政府部门救助给她的钱攒下来,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拿出来帮助别人。从李兆敏家出来,她感激地握着协会干部的手说:“你们总来看我,可我却总也记不住你们都是谁。”计生协的干部回答说:“你不用记住我们,这是政府和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
云南省计生协常务副会长易会安说,在建会30周年之际,我们对协会工作进行了全面宣传报道,开展了“云南省计生协榜样——十佳人物”评选活动,县级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试点活动,生育关怀行动也有新的突破,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各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和广泛认可。我们原想只做事,少宣传,可是“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派记者来到昭通采访,三八妇女节那天的《经济半小时》栏目“小丫跑两会”,专门报道了云南省昭通市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项目。这些年,云南省计生协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在中国计生协的领导下为计生群众做了些事情,让计生群众受了益,党和政府看到了、媒体看到了,这对我们是鼓舞,给我们鼓了劲,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好。
后来,我找出《经济半小时》“小丫跑两会”这期节目内容,王小丫说:“从2009年开始,实地工作人员选择偏远地区急需救助的贫困母亲家庭进行帮扶。每户家庭发放3000元的无息小额贷款,3年后还清。在3年内通过发展特色养殖和种植来脱贫致富。云南省各级计生协提供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已经筹措救助资金1500多万元,救助贫困母亲和计划生育困难群众近3万人。”
采访结束时,我得到一个印象,云南是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地域,许多少数民族的生育文化保留了原生态的古朴与单纯,她们不重男轻女,不注重姓氏传承,重情义,重感情,对集体和同伴有强烈的认同感,表现在生育上就是大家都生一个,自己就生一个,因此这里的人口增长率和出生性别比多年来没有大的波动。从村寨到省会,各级计生协留给我的印象是淳朴、低调、真诚、务实。我真诚地为云南省计生协30年的工作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