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关怀 恩施鄂西南
生育关怀 恩施鄂西南
文/曹怀新
湖北省的生育关怀行动,做的有板有眼。省计生协副会长许木良,带着我们沿着鄂南、鄂西南的公路一站站走下来,就像是在我们面前一页页地翻开一本稔熟的画册,让人看到湖北省计生协,把党的温暖施撒到贫困母亲和计生家庭,展示出生育关怀、幸福工程和村民自治在这里蓬勃开展的情况。
不欺生不排外的双溪桥镇陈祠村
在鄂南,生育关怀与幸福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咸宁有个双溪桥镇陈祠村。许会长讲起这个村,就像是在述说一段动人的故事。
1989年,陈祠村来了一家陌生人,男主人叫王希刚,女主人叫徐永珍。他们不是湖北人,是从四川迁来的“外来户”,因为原住的地方太贫困。夫妇两人带着两个女儿,日子过得十分窘迫,被迫外迁,来到湖北,落脚陈祠村。刚来时田无一垅,房无一间,长期租借别人家的田地、房屋。他们上有父母老人需赡养,下有双女要读书,家庭生活极其困难。计生协在摸底调查中发现了这一家人,把徐永珍列为“贫困母亲”——帮扶对象。协会先后投入3万元滚动资金,帮他们盖起了800平米的鸡舍,建起漂亮的住宅,并帮助他们落实了户口。我们到访的时候,王希刚见人就笑得合不拢嘴,说要不是计生协,他一家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现在他家养的鸡已经出栏1.5万多只,获纯收入3万余元,很快就能还清贷款。按目前的发展势头,王希刚、徐永珍夫妇有望两三年内踏上小康之路。
这种情况在双溪桥镇还不止王希刚一家,在离开镇子的路上,我们看到几排整齐漂亮的鸡舍,在碧绿的田野上十分醒目。镇计生协的同志告诉说,镇协会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一家企业的帮助,在幸福工程项目中加大投入,这些宽阔高大的鸡舍,就是企业无偿为贫困母亲修建的。在一排鸡舍前,我看到一位大嫂正在刷洗鸡食槽,闲聊之中得知她一家也不是本地人,而是云南昭通人,大嫂的丈夫在部队服役时,一个战友是这个村的,退伍后就带着一家人落户到了这里。作为镇上计生扶助对象,在协会的帮助下开始了养殖事业。
湖北人不欺生,不排外,而且“外来户”比本地人享受的政策优惠还丰厚,这真是让人很感动的事情。
1989年,陈祠村来了一家陌生人,男主人叫王希刚,女主人叫徐永珍。他们不是湖北人,是从四川迁来的“外来户”,因为原住的地方太贫困。夫妇两人带着两个女儿,日子过得十分窘迫,被迫外迁,来到湖北,落脚陈祠村。刚来时田无一垅,房无一间,长期租借别人家的田地、房屋。他们上有父母老人需赡养,下有双女要读书,家庭生活极其困难。计生协在摸底调查中发现了这一家人,把徐永珍列为“贫困母亲”——帮扶对象。协会先后投入3万元滚动资金,帮他们盖起了800平米的鸡舍,建起漂亮的住宅,并帮助他们落实了户口。我们到访的时候,王希刚见人就笑得合不拢嘴,说要不是计生协,他一家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现在他家养的鸡已经出栏1.5万多只,获纯收入3万余元,很快就能还清贷款。按目前的发展势头,王希刚、徐永珍夫妇有望两三年内踏上小康之路。
这种情况在双溪桥镇还不止王希刚一家,在离开镇子的路上,我们看到几排整齐漂亮的鸡舍,在碧绿的田野上十分醒目。镇计生协的同志告诉说,镇协会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一家企业的帮助,在幸福工程项目中加大投入,这些宽阔高大的鸡舍,就是企业无偿为贫困母亲修建的。在一排鸡舍前,我看到一位大嫂正在刷洗鸡食槽,闲聊之中得知她一家也不是本地人,而是云南昭通人,大嫂的丈夫在部队服役时,一个战友是这个村的,退伍后就带着一家人落户到了这里。作为镇上计生扶助对象,在协会的帮助下开始了养殖事业。
湖北人不欺生,不排外,而且“外来户”比本地人享受的政策优惠还丰厚,这真是让人很感动的事情。
先富不忘穷乡亲,共同脱贫的龙凤镇三河村
恩施这个地名,近几年才开始被人们关注,大约是现代化、都市化的浪潮还没有完全波及这里,它的山水植被,它的纯朴民风、它的原汁原味,都保存得十分完整,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置身这里的村落、阡陌之中,人的身心、筋骨似乎被洗得通体透亮了。这里的生育关怀行动,就像“恩施”这两个字的字面意义似的,让计生群众感受到了温暖的阳光。
三河村位于恩施市龙凤镇西南端,距恩施州城10公里,318、209国道和宜万铁路穿村而过。在村委会,我们见到了村党支部副书记余志文,2000年,他挑头儿成立了一个养殖实体。利用幸福工程贷款资金1.2万元加上政府担保小额贷款资金2万元,以及三河村所有村干部当时连续3年的工资报酬1.3万元作为股金,共计4.5万元办起了三河村肉鸡养殖服务公司。把那些想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的贫困母亲计生户吸纳进来,很快使他们甩掉了贫困的帽子。短短两年的时间,三河村肉鸡养殖服务公司就发展成了全州规模最大的“肉鸡养殖第一村”。公司的资产从当年的4.5万元,扩展到目前的200多万元。在他的带领下,三河村的肉鸡养殖队伍不断壮大,每年新入社的养殖户在50个左右。到去年底,社员发展到500多个专业养殖户,每户平均每年增加收入1万余元。
在余志文的引导下,我们从村委会走到公司建成不久的大楼,余志文向我们介绍了公司的运作模式和救助贫困母亲取得的成果。在他的办公室,余志文用数字详细介绍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自2000年以来,三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00元上升到2008年的2480元,增长了1.06倍,全村贫困母亲从280户(991人),下降到了现在的75户(262人),递减73%,目前73%的贫困母亲家庭基本脱贫,10%的贫困母亲迈上了小康之路,27%的贫困母亲家庭正在按计划实施救助,按这个速度,几年内,全村贫困母亲将全部得到救助,脱贫率达98%以上。
余志文瘦瘦的身材,个子不高,是个精明能干的人,恩施计生协的同志告诉我们,余志文是1989年来到这个村的上门女婿,那时他一家穷困潦倒,一家人挤在几十平方米的土坯房里。他曾想搞家禽养殖,但因没本钱而放弃。正当他感到山穷水尽时,“幸福工程”给了他一个机会。2000年,恩施市计生协会到三河村开展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活动,余志文一家得到了1000元“幸福工程”项目贷款资金扶助,龙凤镇计生协又帮他家贷款2000元。 夫妇俩决定把钱投到周期短、见效快的肉鸡养殖项目,首批买了500只鸡苗。他们像呵护孩子一样关注着小鸡的成长,500只肉鸡出栏后,他们赚了500多元,这对于当时的余志文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从此,他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余志文致富后没有忘记恩施于他的“幸福工程”,没有忘记计划生育协会的支持,他把多年总结的养殖经验传授给乡邻的贫困母亲,把积蓄拿出来借给需要帮助的计划生育困难户,为他们赊购鸡苗、赊购饲料。在余志文的帮助下,三河村众多村民先后脱贫致富。余志文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村里贫困母亲向德红,2000年人均收入只有600元左右,全家4口人挤在3间土坯房里,全靠丈夫打工维持生计,外债累累,是当地较为典型的贫困户。她凭借“幸福工程”项目贷款资金1000元和村提供的发展基金,开始发展养鸡,夫妻俩辛勤劳动,加上公司的定期指导,第一年就养殖了6批肉鸡,净赚4000元。经过精心养殖和科学管理,家庭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余志文边说边领着我们走出办公室,来到318国道边上的一栋楼前。走进院子,一对老年夫妇迎了出来,余志文问他们儿子去哪了,他们说出去跑业务,已经好几天没有回来了。余志文告诉我们,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龙凤镇也有大量外出农民工返乡,三河村的这一家姓彭,儿子小彭,在外面下岗没事做回到乡下。加入养殖服务公司后,勤劳致富发了财,自己又拿出20万元扶助其他人。他家原来住的是小土屋,现在盖了三层楼。对于当地这些贫困的土家人来说,这是很幸福的日子了。
三河村类似的计生户有很多,这几年在生育关怀、幸福工程项目的活动中,大都实现了脱贫致富。余志文笑着告诉我们:这里的村民自治是恩施市的先进单位。以前,这里的村干部值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看好电线、电缆,避免被小偷割走。现在大家都忙着勤劳致富,没有人再干小偷小摸的事情。
三河村位于恩施市龙凤镇西南端,距恩施州城10公里,318、209国道和宜万铁路穿村而过。在村委会,我们见到了村党支部副书记余志文,2000年,他挑头儿成立了一个养殖实体。利用幸福工程贷款资金1.2万元加上政府担保小额贷款资金2万元,以及三河村所有村干部当时连续3年的工资报酬1.3万元作为股金,共计4.5万元办起了三河村肉鸡养殖服务公司。把那些想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的贫困母亲计生户吸纳进来,很快使他们甩掉了贫困的帽子。短短两年的时间,三河村肉鸡养殖服务公司就发展成了全州规模最大的“肉鸡养殖第一村”。公司的资产从当年的4.5万元,扩展到目前的200多万元。在他的带领下,三河村的肉鸡养殖队伍不断壮大,每年新入社的养殖户在50个左右。到去年底,社员发展到500多个专业养殖户,每户平均每年增加收入1万余元。
在余志文的引导下,我们从村委会走到公司建成不久的大楼,余志文向我们介绍了公司的运作模式和救助贫困母亲取得的成果。在他的办公室,余志文用数字详细介绍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自2000年以来,三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00元上升到2008年的2480元,增长了1.06倍,全村贫困母亲从280户(991人),下降到了现在的75户(262人),递减73%,目前73%的贫困母亲家庭基本脱贫,10%的贫困母亲迈上了小康之路,27%的贫困母亲家庭正在按计划实施救助,按这个速度,几年内,全村贫困母亲将全部得到救助,脱贫率达98%以上。
余志文瘦瘦的身材,个子不高,是个精明能干的人,恩施计生协的同志告诉我们,余志文是1989年来到这个村的上门女婿,那时他一家穷困潦倒,一家人挤在几十平方米的土坯房里。他曾想搞家禽养殖,但因没本钱而放弃。正当他感到山穷水尽时,“幸福工程”给了他一个机会。2000年,恩施市计生协会到三河村开展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活动,余志文一家得到了1000元“幸福工程”项目贷款资金扶助,龙凤镇计生协又帮他家贷款2000元。 夫妇俩决定把钱投到周期短、见效快的肉鸡养殖项目,首批买了500只鸡苗。他们像呵护孩子一样关注着小鸡的成长,500只肉鸡出栏后,他们赚了500多元,这对于当时的余志文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从此,他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余志文致富后没有忘记恩施于他的“幸福工程”,没有忘记计划生育协会的支持,他把多年总结的养殖经验传授给乡邻的贫困母亲,把积蓄拿出来借给需要帮助的计划生育困难户,为他们赊购鸡苗、赊购饲料。在余志文的帮助下,三河村众多村民先后脱贫致富。余志文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村里贫困母亲向德红,2000年人均收入只有600元左右,全家4口人挤在3间土坯房里,全靠丈夫打工维持生计,外债累累,是当地较为典型的贫困户。她凭借“幸福工程”项目贷款资金1000元和村提供的发展基金,开始发展养鸡,夫妻俩辛勤劳动,加上公司的定期指导,第一年就养殖了6批肉鸡,净赚4000元。经过精心养殖和科学管理,家庭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余志文边说边领着我们走出办公室,来到318国道边上的一栋楼前。走进院子,一对老年夫妇迎了出来,余志文问他们儿子去哪了,他们说出去跑业务,已经好几天没有回来了。余志文告诉我们,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龙凤镇也有大量外出农民工返乡,三河村的这一家姓彭,儿子小彭,在外面下岗没事做回到乡下。加入养殖服务公司后,勤劳致富发了财,自己又拿出20万元扶助其他人。他家原来住的是小土屋,现在盖了三层楼。对于当地这些贫困的土家人来说,这是很幸福的日子了。
三河村类似的计生户有很多,这几年在生育关怀、幸福工程项目的活动中,大都实现了脱贫致富。余志文笑着告诉我们:这里的村民自治是恩施市的先进单位。以前,这里的村干部值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看好电线、电缆,避免被小偷割走。现在大家都忙着勤劳致富,没有人再干小偷小摸的事情。
文明浪漫的毛坝乡五二村
很久很久以前,巴人的首领廪君带着族人为了寻找更适合居住的地方,顺着清江河而下。途中路过盐水女神的领地,女神爱上了英俊威武的巴廪君,要他留下来,但被巴廪君拒绝,因为他要带领族人继续前行。女神发怒,化作漫天飞虫,遮天蔽日,阻挡巴人前行。廪君不得已,只好射杀了盐水女神。他心感内疚,化身为白虎。从此,巴人,也就是后来的土家族,便以白虎为民族的图腾。
这个美丽而浪漫的传说,是土家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祖先故事。浪漫,就像这里随处可以听到的山歌,土家人在与汉族兄弟长期相处的岁月中,汉家与土家文化相互融合,更加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省和州计生协的同志介绍我们看了一个文化气息很浓的村寨,让人感触颇深。
恩施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条唐崖河,在唐崖河畔,居住着30多万土家族和苗族儿女。我们沿着蜿蜒的唐崖河,穿行在土家族居住的山岭之间。拐过一个山洼,路边的唐崖河上现出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廊桥。飞檐之下的桥柱上,一副楹联映入我们的视线:
约鸥翔坝停笔只待闲听雨
燃竹听泉得趣何妨漫品茶
步入廊桥,只听得脚下淙淙流过的河水之声,眼见得满目青山,苍翠欲滴。蓝天高远,白云轻漫,一片茶园之中,围裹着一个粉墙黛瓦吊脚楼的山村。站在桥上,可想而知,写下这副对子的作者身临唐崖河上,山雨欲来风满楼,放下刚刚蘸墨的羊毫大抓,缓缓端起茶盅,望着从山后面蜂拥而来的密云,只等雨滴落下的闲适心情。多美的情境啊,短短22个字,所含的东西却远远不止眼前的情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旦隐退山林,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追求的生活。一副对子把眼前的景致点活了,赋予了它丰厚的文化背景。
这小小的村落顿时引发了到访者兴趣。许会长告诉我们,这个村叫五二村,是恩施市乃至湖北省计生协抓的典型——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文化建设示范村。走进村子,年逾古稀的村支部书记迎接了我们,领着大家参观了村民自治的建设、计生群众得到的实惠和脱贫致富的成果。五二村以茶为生,近年来所产的红茶,由于地处偏远,环境无污染,在国际市场上卖到一万多元一斤。这也使得山村因茶获益,走上了小康之路。衣食足知荣辱,精神文明建设是在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走进五二村,已经见不到破败的旧房子。富裕起来的农民不仅盖新房,而且在文化上也有追求,走在村里的街道上,家家户户的门框上都有一副楹联。这些楹联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不用进门,只看楹联,就能知道房屋主人的基本状况。看这一家:
斧头劈开千般景
凿锯雕出万朵花
果然,村计生协的同志介绍说,这是一家木匠,也是村计生协的中心户长。山村建在山坡上,麻石铺就的街道在村子里蜿蜒曲折。再看这一家,不用说,一定是做茶生意的:
茶经巧念巧生金
商道常行常溢彩
推开虚掩的屋门,但见一对年轻夫妇正站在揉茶的机器旁边加工茶叶。见到客人,热情地招呼大家。东拉西扯之中得知,许多走出大山的茶叶,都是经了他们的双手,被夫妇两人送出了这个门。
在麻石路的一个岔道上,一座簇新的木楼十分打眼,廊柱上贴着这样一副楹联:
党政施恩铺就康庄路
亲朋鼎力建成家乐居
这副楹联一看就知道,主人写此对子,里面一定有故事。一问,果不其然。新楼的主人叫刘增树。原来住在山上,父亲早亡,母亲有病,娶妻后生有一女。本来日子应当渐有起色,可妻子不幸病故,女儿又小,母亲又有病,村计生协把他列入了被帮扶户。上级拨下款项,协会发动全村为他家捐款,并且把他一家从山上迁到村里的街上,为他盖了一栋新楼。村计生协没让刘增树掉队,他和村里的乡亲们一起过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刘增树感恩不尽,写下这副楹联表达自己的心情。
幸福的感觉在五二村洋溢着,从家家贴着的楹联上就能感觉到,楹联上可以看出计生户过上好日子的愉悦心情:
科技兴茶生财有道
计划生育造福无疆
五二村的幸福日子越过越有味道,穿过街道,走进茶园,置身山乡碧绿的“茶海”中,那幸福的感觉是真切的,怪不得茶农们采茶时开着玩笑说:我们这里环境没有污染,产出的茶叶受欢迎,这哪里是采茶呀,采下的每一片叶子就是一张张钞票。有人算过一笔账,那一片小小的叶子相当于8分钱人民币。这样说来,村民们从茶园里往家里背的就是钱呀。
推窗赏景梁家坝
来客闲游吊脚楼
这是富起来的村民对自家美景的真实写照,也是幸福感发自内心的自然外露。直到老支书和村计生协会把我们送上车,还有许多同志恋恋不舍地不住回头,眺望这渐行渐远的美丽山村。
湖北省计生协这些年来在幸福工程、生育关怀、村民自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令人赞叹不已的成果。他们的工作深入、扎实,不做表面文章,为计生群众办了许多实事。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实在在的,不仅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上也有很大提高。在这里,我们体会到了中国计生协七代会上杨玉学常务副会长关于“村民自治”“生育关怀”等协会重点工作的落实。有省协会的积极努力和进取,有党和国家计划生育的正确方向,我们相信,各种惠民政策,定能通过他们,恩施于湖北省广大计生群众。
这个美丽而浪漫的传说,是土家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祖先故事。浪漫,就像这里随处可以听到的山歌,土家人在与汉族兄弟长期相处的岁月中,汉家与土家文化相互融合,更加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省和州计生协的同志介绍我们看了一个文化气息很浓的村寨,让人感触颇深。
恩施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条唐崖河,在唐崖河畔,居住着30多万土家族和苗族儿女。我们沿着蜿蜒的唐崖河,穿行在土家族居住的山岭之间。拐过一个山洼,路边的唐崖河上现出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廊桥。飞檐之下的桥柱上,一副楹联映入我们的视线:
约鸥翔坝停笔只待闲听雨
燃竹听泉得趣何妨漫品茶
步入廊桥,只听得脚下淙淙流过的河水之声,眼见得满目青山,苍翠欲滴。蓝天高远,白云轻漫,一片茶园之中,围裹着一个粉墙黛瓦吊脚楼的山村。站在桥上,可想而知,写下这副对子的作者身临唐崖河上,山雨欲来风满楼,放下刚刚蘸墨的羊毫大抓,缓缓端起茶盅,望着从山后面蜂拥而来的密云,只等雨滴落下的闲适心情。多美的情境啊,短短22个字,所含的东西却远远不止眼前的情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旦隐退山林,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追求的生活。一副对子把眼前的景致点活了,赋予了它丰厚的文化背景。
这小小的村落顿时引发了到访者兴趣。许会长告诉我们,这个村叫五二村,是恩施市乃至湖北省计生协抓的典型——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文化建设示范村。走进村子,年逾古稀的村支部书记迎接了我们,领着大家参观了村民自治的建设、计生群众得到的实惠和脱贫致富的成果。五二村以茶为生,近年来所产的红茶,由于地处偏远,环境无污染,在国际市场上卖到一万多元一斤。这也使得山村因茶获益,走上了小康之路。衣食足知荣辱,精神文明建设是在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走进五二村,已经见不到破败的旧房子。富裕起来的农民不仅盖新房,而且在文化上也有追求,走在村里的街道上,家家户户的门框上都有一副楹联。这些楹联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不用进门,只看楹联,就能知道房屋主人的基本状况。看这一家:
斧头劈开千般景
凿锯雕出万朵花
果然,村计生协的同志介绍说,这是一家木匠,也是村计生协的中心户长。山村建在山坡上,麻石铺就的街道在村子里蜿蜒曲折。再看这一家,不用说,一定是做茶生意的:
茶经巧念巧生金
商道常行常溢彩
推开虚掩的屋门,但见一对年轻夫妇正站在揉茶的机器旁边加工茶叶。见到客人,热情地招呼大家。东拉西扯之中得知,许多走出大山的茶叶,都是经了他们的双手,被夫妇两人送出了这个门。
在麻石路的一个岔道上,一座簇新的木楼十分打眼,廊柱上贴着这样一副楹联:
党政施恩铺就康庄路
亲朋鼎力建成家乐居
这副楹联一看就知道,主人写此对子,里面一定有故事。一问,果不其然。新楼的主人叫刘增树。原来住在山上,父亲早亡,母亲有病,娶妻后生有一女。本来日子应当渐有起色,可妻子不幸病故,女儿又小,母亲又有病,村计生协把他列入了被帮扶户。上级拨下款项,协会发动全村为他家捐款,并且把他一家从山上迁到村里的街上,为他盖了一栋新楼。村计生协没让刘增树掉队,他和村里的乡亲们一起过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刘增树感恩不尽,写下这副楹联表达自己的心情。
幸福的感觉在五二村洋溢着,从家家贴着的楹联上就能感觉到,楹联上可以看出计生户过上好日子的愉悦心情:
科技兴茶生财有道
计划生育造福无疆
五二村的幸福日子越过越有味道,穿过街道,走进茶园,置身山乡碧绿的“茶海”中,那幸福的感觉是真切的,怪不得茶农们采茶时开着玩笑说:我们这里环境没有污染,产出的茶叶受欢迎,这哪里是采茶呀,采下的每一片叶子就是一张张钞票。有人算过一笔账,那一片小小的叶子相当于8分钱人民币。这样说来,村民们从茶园里往家里背的就是钱呀。
推窗赏景梁家坝
来客闲游吊脚楼
这是富起来的村民对自家美景的真实写照,也是幸福感发自内心的自然外露。直到老支书和村计生协会把我们送上车,还有许多同志恋恋不舍地不住回头,眺望这渐行渐远的美丽山村。
湖北省计生协这些年来在幸福工程、生育关怀、村民自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令人赞叹不已的成果。他们的工作深入、扎实,不做表面文章,为计生群众办了许多实事。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实在在的,不仅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上也有很大提高。在这里,我们体会到了中国计生协七代会上杨玉学常务副会长关于“村民自治”“生育关怀”等协会重点工作的落实。有省协会的积极努力和进取,有党和国家计划生育的正确方向,我们相信,各种惠民政策,定能通过他们,恩施于湖北省广大计生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