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萍 用生命写就的爱 惠济人间
2010年9月29日下午6时许,第六届中华人口奖工作奖获得者、沈阳市大东区计生协副会长、沈阳市德济医院院长、身价1.2亿的民营企业家李金萍,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猝死在自己未竟的老年公益事业上,终年48岁。噩耗传来,德济医院全体职工为之痛哭,德济老年俱乐部近6000名会员为之哀痛,被她救助过的许许多多的人们为她的离去痛不欲生。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会长姜春云,对李金萍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并委托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发来唁电。
此前,李金萍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她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人。但她用生命书写的大“爱”,却标记出了她生命的轨迹,那轨迹灿烂辉煌。
循着李金萍的生命轨迹,深入到李金萍生前工作的沈阳市德济医院。省计生协及沈阳市计生协、大东区计生协的同仁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们:“什么是英雄,李金萍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2010年10月1日,沈阳市回龙岗1号大厅肃穆庄严,闻讯赶来的市民排成长龙为好人李金萍送行。躺在鲜花丛中的李金萍的脸上平和之中似乎有着一丝隐隐的遗憾,她投资建设的“老年人健康关爱中心”项目刚刚开始,她要让老人得济的愿望还没有完全实现,而生命的句号却已无可改变地画出。送行的人们泪眼蒙眬,望着那个花丛里的人,怎么也不相信她会从此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她走得太突然,以至没有一个人能够接受这个现实,人们多想再跟她说说话,唠唠嗑,想听听她再讲一讲老年人健康关爱中心的宏伟蓝图,再讲讲她有关人口计生的感悟和下一步打算。亲人中作为女儿的萌萌更是不相信母亲就这样离开了她,悲痛之中她多想知道,母亲的在天之灵此刻在想什么。
生死相隔,踏上归途的生命,假如还有思想,她一定在遗憾和惋惜之中回首自己短暂的一生……
李金萍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8岁那年,李金萍被送到山东的姥姥家。在乡下,她一待就是10年。李金萍生活在纯朴的乡亲们之中,在艰苦的生活环境里,锻造出了一种敢作为、善思考、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回到城市后的李金萍,已经是一个大姑娘,10年的乡村生活,让她感慨最深的就是姥姥的一句话。身为教师的姥姥看着金萍长大,欣慰地鼓励她:“人生有许多事在等着你去做,等你有了出息,让姥姥、让乡亲们都得济。”“得济”这两个字,在李金萍心里深深扎根。
两次高考失利,李金萍接了爸爸的班,在一次工厂的招干考试时,李金萍以全厂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厂办统计员。在那个年代,国有大企业的工厂办公室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该是不错的落脚点了。安分守己地干上几十年,过一个安稳的企业女职员生活,是许多女人求之不得的人生定位。但是,李金萍没有安于现状,不久,辞职下海,成了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
工厂办公室里少了一个身材修长、面庞靓丽的女职员,辽宁工业展览馆门前却多了一个卖汽水的少女个体户。
“个体户”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是带有一定贬义的名词。原因是这个群体大多出身微贱,其中也有地痞无赖及刑满释放人员。而许多发了财的个体户,更是自我膨胀,为富不仁,劣态毕露。人们对这个群体的财富有艳羡之心,对他们的为人存鄙视之情。李金萍身在其中知道舆论的压力,懂得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获得金钱和财富,更懂得荷花之美是出淤泥而不染。
李金萍卖一瓶汽水可以挣个角八分,烈日之下分分角角地积攒着自己的原始资金。有一回,生意出奇地好,一天下来挣了24元零8分,她高兴得差点没蹦起来,这相当于她在工厂里一个月的工资啊。一个夏天下来她挣的钱能买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可是一笔“巨资”。冬天,汽水不能卖了,年根儿底下她发现人们想买点猪肉很困难,于是决意去贩卖生猪肉。她揣上一个夏天挣来的“巨资”,只身来到偏远的农村……贩卖猪肉是她走上致富之路的重要一步,获得了第一桶金。这之后,李金萍的生意越做越大,她在致富的道路上逐渐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她做过一家品牌服装的总代理,一个锅巴的东北总代理,一个品牌啤酒的总代理,第一个把天津狗不理引进沈阳。她做一行赚一行,在商海的经营上她赚钱的秘诀其实很简单,简单得就像她单纯的人格一样,那就是“诚信”。经过多年的商海奋斗,李金萍真正成为第一批富起来的人,80年代末期,她的资产已达到数百万元。
活着的人很想知道,当人的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是不是在生死界上有过弥留,如果有的话,那个瞬间,每个人都会把自己走过的一生抚摸一下,那生命的道路上有着许多节点。那一年,已经身为大东区政协委员、永丰社区计生协副会长的李金萍,在社区搞调研时发现,步入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数的16%。她还注意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很单调,许多老人溜墙根、在马路边打扑克。更有那些孩子远离老人,出外打工、出国留学、工作,孤独的老年人度日如年。她在计生协的多次会议上表示出,应当改变老人的生存现状。计生协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理念,给了她很多启示,不久,她就在德济医院建立了老年人健康俱乐部。她真诚地邀请老人们到这里享受晚年的欢乐时光。在5975名会员中,有4000多人是女性。计生协给了她一个施展理想的平台。
在沈阳市回龙岗1号大厅,为李金萍送行的人群之中,有许多人是计生协的会员和志愿者,他们不论老少,有许多人是女人。有一句时下的流行语言:“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女强人难上加难。”送行的女人对金萍的哀痛之中,也包含着对金萍作为女人短暂一生的怜惜和哀婉。金萍生命的结束,伴随着她尊老爱老、助残帮困、济贫扶危的事迹被世人知晓,她那些不为人知的人生坎坷也展现在大家的视线里。
那一年,已是成功企业家的李金萍,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与坎坷,她考进了工商局——重回体制内。结了婚,生了孩子,又离了婚。而后再次辞掉工作,从体制内走出来……
受伤的人自己才知道伤痛的痛楚。婚姻的挫折之后不久,她时常胸闷、咯血,可她依然挺着去上班。她疏忽了,没有去做进一步的检查。一个夏夜,她摔倒了。同事们把她送到医院,片子一出来,人人震惊——中心型肺癌。
最为震惊的还应当是李金萍本人,她知道这一诊断,无疑是她死刑的宣判书。人都是要死的,但不知死期的人对未来怀着无限的希望,而被判定为肺癌的人,剩下的存活时间几乎可以用秒来计数了。李金萍心如刀绞,她才仅仅32岁,这个年龄对女人来说,正是风华正茂、自信人生的年龄。她还有许多事没有做,财富的积累,已经使她渐渐明确了她要做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回报亲人、回报朋友、回报弱者、回报老人,回报那些在关键时刻对她伸出援手的善良的人们,实现让他人“得济”的愿望。这一纸诊断,断送了她许许多多的希望和打算。那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夜晚。她只身开车来到郊外的河边,尽情呼喊、尽情宣泄。
有人以为从此她会垮下来,但是她没有。第二天,她照常上班,人们在班上见到的李金萍,依然是那个拼命三郎的李金萍。她想清楚了,自己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弱女子,到今天腰缠万贯的企业家,已经是上天的格外垂青。如今的诊断让她知道生命无多,正是告诉她要好好利用有限的时间,实现她济人、济世、让他人得济的愿望。她不能辜负上天给予她的机会,尽管它非常短暂。
也许冥冥之中的上天真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们这个世界,上苍被她的诚意打动,李金萍的症状竟然一点点地消失了,最后居然奇迹般地康复了。拍片显示,癌变部位已经钙化。李金萍被死神从手中释放了,本该欣喜若狂的她,反而沉静下来。
李金萍经历了涅槃后的飞升,心理上的大起大落让她似乎感悟到,重新获得的生命,一定要为这个社会、为那些善良的人们做点什么。
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李金萍重新开始了她的人生旅途,她放弃了已经驾轻就熟的业务,进军医疗市场。1999年和2000年她先后接手、创办了两所医院:辽宁省协和整形外科医院和沈阳市德济医院。
生者对死者的哀痛无法使死者复生,花丛中的李金萍安详地面对她永远离开的这个世界。这世界上有她爱过的老人,有她爱过的弱者,有她爱过的同事、朋友、家人和女儿。女儿萌萌很长时间都不知道妈妈有多大的产业。有钱之后的李金萍依然布衣素面,直至接手德济医院之后,萌萌也仅仅知道母亲不过是个普通医院的院长,妈妈给她买的牛奶经常是超市打折的。女儿要买贵一点的东西,常常向小姨要钱。小姨是一家大企业的副总。小姨问她,怎么不跟妈妈要?她神秘地告诉小姨:妈妈可穷了,买东西都到(廉价的)五爱市场。作为李金萍的妹妹,她玩笑地对姐姐说:“为了保持你闺女的纯洁本性,我愿意永远做冤大头。”
在生活上,对自己苛刻的李金萍,对那些弱势群体和需要救助的人们却出奇大方。
在李金萍接手德济医院之前,这家医院的前身是沈阳矿山机械厂职工医院,2000年8月,按照政府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医院脱离国有企业,被李金萍收购转制为民营医院,以国有大企业为骄傲的全院两百多名职工,此时已欠薪3个月,一下子转入民营,很多人都转不过弯来。用当时的话说:像是失去了爹娘的孩子,没了主心骨。大家普遍存在恐惧、不安、猜疑、敌视的心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熟悉之后,李金萍开了个10分钟的全体职工大会,这是她接任医院院长后的第一次全院大会。她真诚地说:“是我购买了医院,给大家带来了不安,但是这家医院的真正主人是大家。医院今后能怎样我不敢下断言,但是我能保证,如果医院办不下去了,我会和大家一起站在马路上,把医院卖掉,然后咱们按人头三一三十一,我绝不拿一分钱。我真心地挽留大家,有福咱们同享,有难咱们同当。”她的讲话当即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职工。接下来,李金萍自己掏腰包为职工们补发了工厂欠下的3个月工资。职工们知道,那钱不该她来补。
给医院起名字时,李金萍把她埋在心底的愿望表达了出来,就用当年姥姥最爱说的那句话中“得济”二字,她把其中“得”字换成了品德的“德”——只有修成高尚的品德,才能做出让大家真正得济的事。
医院进入装修阶段,李金萍不顾体质虚弱,没把自己当个院长,跟大家一起干,大家深受感动,最后强烈要求辞掉所有的工程队,他们自己动手不额外多要一分钱,把省下来的钱用在医院建设上。
李金萍一心扑在医院的建设上,2004年,两家医院都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她时常感到头疼难忍,有时晚上明明睡在床上,早起却发现睡在了地上。即使这样她也没把它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出了一档子吓人的事,才引起她的重视。那天傍晚,回家的路上她晕厥过去,车停在了路边,第二天早晨苏醒后,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为何在车里睡了一宿。经过检查发现,李金萍的脑子里长了个鸭蛋大的瘤子,她叹息着仰问苍天:“为何命运给我欣喜和机遇的同时,又附带给我那么多苛刻的条件。”令人欣慰的是,她的手术很成功。17天后,她又精精神神地回到德济医院。那天,秋高气爽,艳阳高照,从医院门口到四楼会议室,成了花的海洋,一百多名职工自发地组成欢迎的队伍,迎接金萍院长的归来。当李金萍出现在大家的视线时,人们都惊呆了。李金萍满头的黑发不见了,剃光的头上刚刚长出一点新发。开颅手术留下的疤痕十多厘米长,赫然在目。她不施粉黛,不加任何修饰和遮掩,微笑着面对大家,以自身为例,告诫大家注意身体,而后便向大家勾画着德济医院未来的宏伟蓝图,见到她的人无不为其人格的魅力所感动。
李金萍对“德济”二字的解释是,它不仅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更是医院恪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医院追求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根,以德济世,治病救人”的最高目标。
李金萍要办一所老百姓看得起病的医院。
沈阳市回龙岗1号大厅里,受过李金萍恩惠的人们,站在鲜花前,望着金萍的遗容无不泪眼婆娑。都说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是,到李院长的德济医院看看,午餐却是免费的。不仅本院职工免费,就是住院患者和中午看病赶不回去吃饭的患者,医院都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午餐。仅此一项,李金萍每月便要花掉4万多元。如今好人难做,什么事都有人质疑,有人说她这是作秀,那点饭钱早打进了医疗费。李金萍是至情至性之人,啥事都放在明处。德济医院成立不久,她就立下了低价位、服务普通百姓的经营宗旨。就说生孩子这一项,在大医院生孩子4000元是正常产,剖腹产则需6000多元。而在德济医院正常产是1500元,剖腹产是2600元,并且全程星级服务。在医疗市场混乱的那几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地段医生每给医院介绍一例产妇,医院必须付给地段医生介绍费。李金萍对此深恶痛绝,她从不给介绍费,还通过媒体揭露医疗市场的黑幕,告诫人们不要上当。她的特立独行得罪了一些人,一次,两个彪形大汉怀揣尖刀闯进她的办公室,对她警告威胁。李金萍正气凛然:“我都是死过好几次的人了,给我来这套,你们找错人了吧!”两个大汉悻然而去。
对恶人,金萍冷眼相对,对弱者她柔情似水。2006年的夏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来到德济医院,见到李金萍就跪了下来,老泪纵横地对她说:“听说李院长是个大好人,求你救救我的儿子吧。” 金萍扶起老人,带着五六个人来到老人家。昏暗的40平方米的小房内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床上蜷缩着老人的儿子杨慧杰。杨慧杰曾是一名厨师,几年前患了胰腺炎,就是因为穷,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后来又患上了运动神经元病,腿部肌肉已经萎缩,无法站立,在床上已经躺了4年,4年来一直是母亲伺候他。杨慧杰4年中躺出了坏脾气,家里能摔的东西都叫他摔完了。在别人的指点下,老母亲找到了李金萍。
杨慧杰被抬到德济医院,在走出家门之前,金萍怕他4年没出屋门,眼睛受不了强光的刺激,把自己的墨镜给杨慧杰戴上。经过专家会诊,精心治疗,杨慧杰的病有了很大的好转,但却难以恢复他的行走功能。由于肌肉萎缩严重,加之长期卧床形成的心理障碍,杨慧杰难以迈开双腿。金萍虽不懂医,但她觉得病人的心理因素是关键。于是她让后勤人员做了一个能扶着站起来的木架,底下再装上轮子。金萍对杨慧杰说:“你不是当过厨师吗?如果能走了,我就让你到医院做厨师,这么大的男人不能让家里养着。”金萍的心理治疗方法颇见成效,后来杨慧杰果然扶着墙或其他东西可以走路了。出院之后的杨慧杰常常会来看看救他重新站立起来的李院长,每次来,一定要戴着金萍送他的那个墨镜。
在采访中,许多人提到李金萍,仍然忍不住悲痛的情绪,人们流着眼泪讲述着李金萍一桩桩感人的事迹。
那年4月,新民市兴隆镇张高力村一所民宅失火,9岁的小施航被人救出后,醒来时已躺在医院的病房。大火之后,施航的父母为了把钱留给烧伤面积达52%的女儿小施航,主动放弃治疗,两个月内相继去世,她成了没了父母的孤儿。出院后的小施航望着镜子中的那个怪人惊呆了。她不相信那就是自己,她的下颌与脖子粘连,嘴角外咧,身体因受下颌粘连影响而驼背,除两个拇指外,双手的8个手指全部呈痉挛状。曾经漂亮的小施航当即倒地大哭。更大的不幸是,因为这次变故,姥姥家与爷爷家相互猜疑,反目成仇,为此爷爷上吊自杀。所有的亲戚朋友没有人愿意收留她,最后在政府的安置下,她住进了兴隆镇敬老院。小小的年纪尝遍了人世间的冷漠与不幸,孤独让她把自己包裹起来,她把自己的脸蒙在纱巾里,也把自己的心紧紧地蒙了起来。她要上学,8个手指粘连在一起,扶车非常困难,不远的路不知要摔多少回。
小施航的遭遇让知道消息的李金萍彻夜不眠,金萍来到敬老院把小施航接到了她的辽宁省协和整形外科医院。一位技术权威的副院长亲自主刀,经过3次手术,小施航不再是“鸟嘴畸形”和“鹰爪畸形”,弯曲的脊梁也终于挺直了。她终于可以摘去纱巾,享受白云蓝天的抚慰。可小施航却表现得无动于衷,没有微笑,没有感动。李金萍知道,孩子的心病没有治愈。她抽出时间陪着小施航逛街、买衣服、吃东西。在她的记忆中,自己的女儿萌萌也没有过这样的待遇。一天,金萍对小施航说:“李阿姨想当你的妈妈,你愿意吗?”孩子瞪大了眼睛,金萍又说了一遍,孩子一下子扑到金萍的怀里:“李妈妈,我又有妈妈了……”小施航干涸了几年的泪水汹涌而下。出院那天,学校特意举行了升旗仪式,欢迎小施航的归来。小施航被选为升旗手,金萍看着小施航自信地升起国旗,敬出标准的队礼,自己的眼圈也湿润了。为了便于她与孩子的沟通,她每个月都给孩子送去一张电话卡,2006年的母亲节那天,金萍早晨接到了小施航怯怯的祝福电话:“李妈妈,祝你母亲节快乐。”金萍高兴得叫出声来:“谢谢你,我的好女儿。”孩子心灵的坚冰融化了。
小施航的手术费、医疗费,前前后后花了二十多万元,金萍全部给她免去了。她发自内心地说:“20万元,给一个孩子以生命的希望,这多划算呀!”
人生杂志社的人物采访曾经走过全国的大部分省市,还没有哪里的被采访者如此踊跃地陈述主人公的事迹。李金萍救助人的事迹数不胜数,考上清华大学、因兔唇没钱整形而不愿就学的刘闯,是李金萍圆了他一家人的梦;天柱山老年公寓的宋丽芳,若不是德济医院的及时救治,她的突发脑溢血后果不堪设想;残疾人家庭的小庆海,因贫困濒临辍学,李金萍把他接纳为单位的荣誉职工,每月发给500元生活补贴,不仅解决了这个家庭的生活困顿,还在孩子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李金萍帮助过多少人,恐怕她自己也记不清了。
长长的遗体告别的队伍走向1号大厅,人们想再看一眼李金萍,一些老人哭得昏厥过去。金萍走了,哪里再找这样的好人,谁能解决许多空巢的、无依无靠老人的孤独与寂寞?
李金萍自从与计划生育协会结缘,加入计生协,便被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震惊了,被计生协的独特作用深深地感动了,她的目光关注到人口问题。站得高看得远,她做的许多事情,都与我国的人口问题密切相关。放开眼界的李金萍,顿悟般地意识到,人口和老龄社会问题迫在眉睫,未富先老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老人的事再不做就太晚了,要让老人们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她在德济医院腾出20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投资200万元创立的全市第一家综合性老年人俱乐部——德济老年人健康俱乐部,就是她经过深入思考之后的具体实践。俱乐部里设置了网吧、聊吧、影视吧、阅览室、书画室、棋牌室、健身康复室、心泊港湾等16个老年活动室,13个活动小组,俱乐部可容纳1000人,不向老人收取一分钱。俱乐部的老人每年享受一次体检,有病住院的只收取15%的医疗费。来俱乐部活动的老人,每天中午还有一荤一素一汤的免费午餐。德济老人俱乐部一经推出,老人们奔走相告,会员很快发展到近6000人。李金萍每年为俱乐部投入近百万元。
李金萍建立起来的老年人健康俱乐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受到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注意,她做的正是政府要做而未及做的,她弥补的正是社会缺失而为世人所担忧的。媒体的采访纷至沓来,2007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陪同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会长姜春云来到德济俱乐部,姜会长看过之后感慨地说:“我今天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使我感动,使我的心情不能平静,特别是李金萍同志的事迹,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李金萍同志能以奉献为荣,以奉献为乐,以奉献为己任非常感人。”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沈阳视察期间,听取了李金萍关于老年公益事业及德济俱乐部的汇报,握着李金萍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一项艰苦而长远的事业,一定要用大爱之心做好做到底。”
2008年3月,李金萍荣获第六届中华人口奖的殊荣。
李金萍对她钟情的老年公益事业充满了信心,经过周密的思考,她把自己心中谋划的老年公益事业的蓝图展现出来。她要建成一座19层高的,沈阳市一流的,带有标志性的“老年关爱中心”,这是一个集医疗、养老、康复、娱乐、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它可以容纳2000张床位,养老功能俱全。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2010年6月“老年关爱中心”的建设开工了。李金萍在致市长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面对德济老年关爱中心的工地,我浮想联翩,我诘问自己,我不顾一切舍生忘死为了什么?为了钱?不是。为了名利?更不是。这里是我的事业,是我的梦,是我生命的延续和升华,这里贮藏了我的爱,是为了爱,为了一份大慈大悲的爱……这就是我及我的德济医院的宗旨和精神。我要为老年人建一座安乐窝,这是我的梦,也是老年人的梦。德济老年健康俱乐部的几千名老人为了这个美梦流着热泪围着我唱歌、欢呼我的名字,那个场景令我终生难忘,激励着我一定要把老年关爱中心建好,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我爱这项事业胜过爱我的生命。”
李金萍的这封信写于2010年9月25日,写信的时候她已累得疲惫不堪,脸色发黑,信中“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的话语竟一言成谶。4天之后的9月29日,李金萍的生命画上句号。
在我们的采访中,很多老人泣不成声,哭成了泪人。大家的谈话中都有这样一句话,那是李金萍生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的理想:“要让德济的老人都得济。”
李金萍走了,带着遗憾走了,她的女儿——22岁的连志萌已在美国就业,为了母亲的这项事业,她辞去了那里的工作,回国接下了母亲的担子。所有的人都衷心地祝愿她,把母亲未竟的事业发扬光大,让寄希望于她的老人们都得济。